这个站点不是他们的目的地。
周朗思索了一下,很快就想清楚原因。
“你能想起以前插队的事情?”周朗轻声问。
自从叶舟跟他坦诚之后,周朗心里就认定自己的妻子是那个来自未来的叶舟。
至于原主……周朗刻意地没有去想过。
叶舟轻轻摇头,“没有,但是当初她在这里插队的时候,几乎每天都写日记。”
字里行间,叶舟感受最大的就是那个十五岁的女孩的孤独和苦闷,以及坚韧。
二十年后,义务教育普遍之后,十五岁其实就是上初三或者高一的年龄。
没有父母的庇护,离开熟悉的家乡,来到千里之外的农村,终日面对繁重的劳动。叶舟想想都觉得窒息,也很庆幸自己穿来的时候,原主已经不再是知青的身份。
原主在日记里也写到,幸亏她在乡下获得村小学教师的工作,才避免了更繁重的劳动。
大概是因为在农村生活期间,原主也没有能聊得来的朋友,但是人的情绪需要一个排泄口。
所以原主选择了写日记。
——村小学的老师有空缺,很多知青给大队干部送礼,想得到这个职位。校长主张考核,择优录取。她才有机会获得这个岗位。
——去村小学后,她在知青宿舍的床铺被人“不小心”泼了水。
——后来,她去了村小学的宿舍里住。
——恢复高考后,她的复习资料不翼而飞。
……
总的说来,并不是很愉快的经历。
所以,秦主编拿那份稿子给叶舟看的时候,叶舟并不喜欢这种赞扬插队苦难题材的小说。
只有亲身经历过,才知道有多苦。
美化别人亲身经历的苦难,在叶舟看来,是不道德的。
看完原主的日记,叶舟就知道原主有多不容易。
原主也非常优秀,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,依然能考上全国顶尖的大学。
倘若将来有一天能够见面,叶舟一定会向原主真挚地说声谢谢。
这个知青点,原主唯一感谢的人就是当初让她去村小学教书的老校长。
老校长是大队长干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