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宁道:“是这样,后峡村被县里定为贫困村,让农场对口帮扶,帮助村民脱贫,你是后峡人应该很了解情况,你给我说说情况。”
朱继元道:“扶什么啊,扶了多少年了还那样。”
姜宁不解:“什么意思,你给我说说具体情况。”
朱继元道:“老板,贫不是扶的,火车也不是推的,农村没活路,肯吃苦的,早都跑出去打工了,只要舍得卖力气,哪里没口饭吃,还留在乡下的,要么是懒的不想吃苦的,要么是包地种地的,或者养羊养牛的,想把日子过好的不用扶人家也知道吃苦卖力气,不想吃苦的你再扶也没有用,除了让那些懒汉变的更懒没有别的作用。”
姜宁那个惊讶:“难不成留在农村的全是懒汉?”
朱继元道:“当然也不全是,但现在还留在乡下的除了一些岁数大的老年人,还有好多四五十岁的人,有的懒,有的不想进城,反正各有各的原因。”
孔芳菲问:“那后峡村真正的贫困妄想有多少?”
朱继元道:“有个两三户吧,要么是孤寡老人,要么儿子败家,剩下的我觉的没有真困难的,有几家儿子光棍,看着挺困难,其实存款不少,这么多年养羊没在城里买楼房,也没在城里供学生上学,农村消费又不高,一年就算存两三万,十几年也攒了好几十万了,只不过这年头会哭的娃娃有奶吃,装穷有好处,所以那帮人见了谁都叫穷。”
姜宁一边点头,一边问情况。
姜家也是农民,但不是世代农民。
姜宁太爷爷战乱年代跑到北安落了户,种了一辈子地,到了姜宁爷爷却不种地了,找了个单位混了一辈子,还把三个女儿两个儿子都给安排进了单位。
姜爸最小,命不太好没赶上时代。
返祖成了半个农民,但户口是城里的,农村没地。
姜宁没在农村待过,对农村的了解也是浮于表面,平时听大姨父说的也不少,但真正的情况并不了解,此番详细了解了一番,才知道农村的情况有多复杂。
贫困只是一个现象,并不是内因。
造成贫困的原因有很多,有大环境的因素。
也有观念和习惯的原因。
大环境不好还能想办法解决,但观念和习惯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