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话到此处,不妨多说一句。洛阳是个盆地,南阳也是个盆地,洛阳盆地小,用后世的计量单位,面积约四千多平方公里;南阳盆地大,包括了后世之湖北西北部的襄阳等地,面积约三万六千多平方公里,洛阳盆地在北,南阳盆地在南,两个盆地大致呈北南方向,相距不远,隔着伏牛山;而两个盆地向西,过函谷关、潼关或武关,即可进入关中;又从这两个盆地向东,便是黄河与长江之间的中原腹地、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的徐州等地。
但到了东汉末年,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。
第一个是,黄河由於长年累月的泥沙冲刷,河床下沉,在稠桑原的北侧,出现了一大片的滩地。这个滩地一出来,便等若是函谷关不再“一夫当关”了,这个关就被自然环境的变化给“破防”了,敌人可以不走函谷关,直接从滩地上绕过去。
第二个是,经过持续的砍伐,函谷关南边原上的原始森林也消失了,并在泥水的冲刷下,稠桑原也不再陡峭,可以较为轻易地攀爬了,爬到原上,然后顺着原越过关口。
这么一来,如果单纯是第一个问题,还好解决点,可第二个问题怎么办?
由是,曹操就决定干脆再另择地重修个关,代替函谷关。新的此关,建於建安元年,如上所述,即是潼关。关之得名,系因“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,因谓之潼关”。
潼关的地形和函谷关类似,也是以黄土高原为屏障,北为黄河,南为秦岭,西是潼河、禁沟,东为远望沟;但和函谷关不同的是,出入潼关,走的不是“裂缝”,是“原”,可通行的路,原先亦是只有一条,名为“黄巷坂”,较为狭窄,需经此路才能达到原上,进而经过潼关。
——原,即塬,系指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“四边陡,顶上平”高地。此类地形关中常见,别的地方也有,李密围绕兴洛仓所建之洛口城,就是建在的一个原上。
潼关建成以后,就取代了原先的函谷关。
并且因此,关中的地界区域也为之缩小,其东界,西移到了潼关,而至若从潼关到函谷关这片本属关中的区域则就被划分到了关外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