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乎这场至关重要的议事,成为了一道分水岭,将这支曾经只知道一味劫掠和肆意杀戮的反叛之军,慢慢地引向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——朝着一个稳固而有序的政权形态逐步蜕变。
就在此时,李渊目光如炬,思维敏捷地说道:“不仅仅是辎重营需要做出重大变革,就连辅兵营也不能例外。战事结束,不需要再维持二三十万庞大的军队了,要裁军,首当其冲的就是应当对辅兵营全面改编,将这些辅兵转化为屯田兵,赋予他们专职种地耕田的使命。依旧按照千户作为基本单位,并设立屯田校尉来统一指挥调度。然而,鉴于目前并州境内并没有过多闲置的肥沃田地可供耕种,所以这些屯田兵可以暂且与开垦团一样,先行投身于开垦荒地,又或者修筑坚固城墙、疏通淤塞水道乃至开凿灌溉渠道等一系列繁重的劳作之中。”
说到这里,李渊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破败不堪的壶关,还有遭受重创后满目疮痍的天井关。
并州境内众多险要关隘要么历经岁月沧桑,要么经过战火洗礼,大多已显得陈旧破损,急需大规模的修缮和加固工作。
抵御住外部的敌人。
如此浩大的工程无疑需要投入海量的人力方可完成,而此刻那些数量庞大且分散在各地的辅兵们,恰好能够在此派上用场。
经过一番粗略的摸底和推算,李渊估摸出辅兵的总数大约在十三万人上下。
为免这些人终日无所事事、白吃白喝,待战争落下帷幕之后,非得给他们找点事情做做不可。
要知道,此人并无任何谋生之技,一切皆需仰仗李渊供养。
然而,李渊又怎会心甘情愿地白白养活他们呢?
所以务必得令其投入工作之中。
如此一来,便巧妙地发挥出了以工代赈的功效。
不得不说,李渊对于人力资源的调配运用已然臻至登峰造极之境,绝不给予任何人丝毫喘息休憩之机。
堂内众人闻听此言,尽皆被李渊那宏伟磅礴的规划吓得瞠目结舌。
这般大规模地兴修土木工程,并州当真能够承受得住么?
不过细细思量一番,似乎这样做倒也未尝不可!
大将军自颍川、河南、河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