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她和寻春商讨后的结果,逝者的遗体最好火葬,以便更全面地杜绝疫病传染源。
然而死者为大,当入土为安,火葬是什么惊世骇俗的提议?
刚提出来,死者家属就情绪激动,说什么都不同意,双方就这样僵持着。
几乎在每个庄子,医营的人都得苦口婆心地解释劝导一番。
好在基本都解决了,没惹出什么乱子来。
见霍浔单单点出葛家庄, 楚襄不由奇怪:“葛家庄今日的事难道另有隐情?”
“那倒不是,只是末将无意中见到了葛家庄那位保长,看起来……似乎是个故人。”
“故人?谁?”
“伏公。”
伏公是敬称,实则名为伏申,是能够在大燕文化史上留下名字的经学大儒。
原是大燕最高学府太学的学官,生徒上千。后辞官返乡,归隐于胶东。
伏申与霍老将军生前是好友。
如果霍浔没有被先帝接到宫里做“皇子伴读”,那么霍浔幼时本该要拜伏申为师的。
楚襄想了想道:“伏公不是回了家乡胶东郡吗?”
“七年前,胶东长广县东边海域的海盗曾发起过一场规模不小的动乱,后又逢大旱,胶东不少百姓出逃,据说有一部分北上到了辽东。”
“末将去查了, 乡邻说伏保长正是七年前为避战祸,从胶东来的。”
“还说他落魄前应当家世不俗,因为很有学问。七年来,时常教周边乡里的孩子读书识字。”
这么一说,倒真有可能就是伏申。
楚襄不动声色地打量着霍浔的神情:“你幼时见过伏公吗?”
“只见过一面,大约三、四岁的时候。”
后来就没机会见了,他被拘在了宫中。
霍浔的语气里似乎有几分罕见的怅惘。
这样的情绪出现在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身上,楚襄莫名觉得可惜。
她走进院中,站在三级台阶之上,堪堪比霍浔高出一点。
微微低头看他:“等时疫结束,我会在县里办学堂。到时请伏公来讲学,你得空了也来听